比旅游、比礼品、比书包、比鞋子…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的孩子们开始一种攀比之风。家长该不该帮孩子去跟同学比呢?如果不比,是不是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建立?如果比,该如何引导孩子呢?
任何人都有攀比心,孩子也不例外。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、不甘落后于他人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。适当的攀比能够促进孩子的进步,但攀比过了头,处处想着比别人强,就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有这么一种特别“心疼”孩子的父母,他们看不得孩子受委屈,尤其受不了自家孩子眼馋别人家孩子东西的样子。此种情况下,这一部分父母往往会立刻说:“走,爸爸妈妈给你买去!”
这类父母要明白,攀比不是不可以,一定程度的比较心理可以帮助孩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,但关键要看怎么比。
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,任何时代、任何社会都会有攀比心理存在。如今一些小学生喜欢比谁的零花钱多,谁的家里有钱;中学生喜欢比谁的父母地位高,谁的网友酷;大学新生报到前就瞄准“三大件”:手机、电脑、照相机。面对这些不健康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,该如何选择引导呢?聚文堂老师告诉你!
如果仅仅是从物质上比,只能养出片面追求物质的孩子。比如孩子读书以后,哪个同学买了什么品牌的衣服,哪个小伙伴经常去吃什么好吃的之类,这些都会很轻易地刺激到孩子的攀比意识,若父母不能立即满足或者能力达不到,就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是问题行为如偷窃等。
相反,如果能引导孩子往更为健康、向上、有助于成长的方向去比,那对孩子就是有益的。比如,看跑步谁能坚持得久,看写字谁更工整,看家务活谁做得更漂亮,看谁能解答某一个难题之类。
所以心疼孩子,也要讲究方法。想让孩子长大后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自信、有尊严地生活,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,父母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样,活出健康的状态。父母懂得安享当下,不卑不亢,孩子才能健康成长。父母就是土壤,孩子就是植株,只有好的土壤才能滋养出好的孩子。
聚文堂老师,曾遇到一位家长,孩子小学四年级经常和同学进行四驱车比赛,但总是输。后来孩子发现自己的车之所以比不上别人,是因为车是在小摊上低价买的,没用别人的高级。要求再买个高级的,后来,家长向聚文堂老师请教,该不该给孩子买,怎么办?
后来,聚文堂老师,告诉这位家长,给孩子说:“你这么热衷车啊,我也想知道这四驱车内部是什么样子的。”然后,父子两个人把车拆开,看了车的结构。从此孩子查阅资料,一心想组装更好的新车......再后来,儿子参加了学校的航模小组比赛。
其实,孩子攀比新车时,孩子身上在攀比中,表现一个闪光点:对车的兴趣。然后通过父亲“我也想知道”,激起孩子的好奇心,使孩子的攀比心慢慢地被科技兴趣所替代,形成了学习和探究的动力。用这种方法来改变孩子的攀比行为,需要找到很好的结合点,才能把孩子的攀比行为变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。这个改变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、由点滴到成功希望的过程。如果一下子跨度太大,要求太高,超越了孩子的发展程度,孩子就会减弱兴趣,甚至失去耐心,所以在引导的过程中,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。